《美丽的京剧》读后感
奥北社区的邻居朋友们,大家好。我是咱社区芳清园小区的居民, 今年41岁。我是北京城建智控公司的一名软件工程师。我平时很喜欢读书,适逢社区举行“青春礼赞,阅享风华”读书分享活动,我也来参加一下。
2011年,我之前所在的单位从上地搬到温泉镇附近,每天上班路上要花费一个多小时。为了充分利用这宝贵的时间,我养成了在上班路上读书的习惯。十多年过去了,工作换了,上班地点换了,但这个习惯我还在坚持,每年能读书20本左右。这次活动开始时,恰好我读完了《美丽的京剧》这本书,感觉非常不错,那就把这本书推荐给大家吧。
这本书的作者是吴钢。之前我没有听说过这个人。翻开这本书后我才知道,他就是知名戏剧家吴祖光和评剧艺术家新凤霞的长子。他从小跟着父母听戏,文革期间学了摄影和汽车驾驶技术。粉碎四人帮后他利用这些技能成为了《人民戏剧》(后更名为《中国戏剧》)杂志的摄影记者,拍摄了大量的剧照。这本书就是他30年摄影作品的精选集,以及照片背后的故事。
传统的戏曲摄影都是演员全身的静态照片。吴钢先生开创性的发明了“动态”的拍照方法,即通过照片展现戏曲中的动态动作。我归纳起来分为两种方法。一是延长快门时间,让演员的运动部分模糊,静止部分清晰,观众一看就知道拍照时身体的哪个部位有动作。比如京剧《闹龙宫》的剧照,在孙悟空的前后各有四名演员手持蓝色丝绸上下舞动,用以表示海浪的翻滚。用这种手法拍出来的照片,看上去孙悟空前后有两层朦胧的蓝雾,视觉效果极佳。另一种拍摄手法是同一张底片多次曝光。很多京剧都有演员“亮相”环节,即演员随着锣鼓声做着动作或翻着跟头出来,最后定格在一个姿势上。通过多次曝光,在一张照片上同时呈现出几个人像,模糊的人像是做动作时的影像,清晰的人像是最后定格时的影像。稍微看过一点京剧的人,看了照片之后都能联想到演员的一系列动作。因此这些照片受到包括我在内的欣赏者的一致好评,曹禺老师对其“流动着音乐的美”的评价更是高度概括了这些照片的特点。不可否认的是,吴钢能够取得这些艺术成就和他的家庭是分不开的,但更重要的是他自身的努力和突破创新的精神。这也正是我们中青年人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需要展现的。
我和大多数80后一样,从小听流行音乐长大,对京剧了解很少。通过这本书,我第一次对京剧和地方戏曲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。全书分为五章——生、旦、净、丑和台前幕后。生旦净丑作为京剧四大行当,以前在电视上也经常听到这种说法,但一直不知道有什么区别。这本书虽然也没有讲这些入门知识,但把他们分在不同的章节,他们之间的区别就很清晰了。在我看来,生就是一般的男性人物;旦是一般的女性人物(但不一定由女性演员扮演);净特指“花脸”,一般都是戏曲中的英雄人物;丑就是小丑,是戏曲中的诙谐角色。在日常的生活中,大多数人都是“听”戏。我一直以为戏曲就是和歌曲一样,通过声音和曲调带给人愉悦。读过这本书后,我才知道戏曲除了唱腔,还有跌宕起伏的剧情、鲜艳华丽的服装和脸谱、精彩绝伦的武打动作、节奏鲜明的锣鼓伴奏,川剧还会加入“变脸”特技。方方面面拿出来都有深奥的学问。
和国画一样,中国的戏曲也采用了抽象的表现手法,舞台上只有很简单的道具,大多没有布景,侯宝林相声中说的四个人代表千军万马就是这个道理。因此除了唱腔,演员的动作和表情至关重要。戏曲演员并不仅仅是唱,更重要的是演,演员常说自己“浑身都是戏”就是这个原因。比如京剧《夜审潘洪》,饰演潘洪的演员通过一个眼神,表现了他内心的恐惧。如果没人点拨,普通观众也未必能注意到。由于吴钢对这些曲目非常熟悉,他的照片总能抓住演员最关键、最精彩的那个瞬间。
弘扬京剧等国粹艺术,不能靠喊口号,也不能靠强迫年轻人去听去唱去考试。首先应该让年轻人愿意接触它,了解它,认识它,然后才可能爱上它。这本书除了给老一辈京剧艺术家留下了珍贵的影像资料,更重要的是以普通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,向读者们介绍了京剧,推广了京剧。我把这本书推荐给您,希望您能喜欢并有所收获。